谈一谈对非洲猪瘟病毒自然变异的看法

浏览:268


不久前,军事兽医研究所发表的一篇发现非洲猪瘟低毒力自然变异毒株的文章,引发大家关注,也引发不少猜疑。特别是这篇文章出现在了疫苗毒这层窗户纸被捅开之后不久。所以很多人猜测,这是不是又是一种人工制造出来的非法疫苗株。

 

猪相关团队对这件事也很感兴趣,咨询了一些专家,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对这件事有了一些比较全面的认识。我们认为,猜疑不必要,焦虑有必要。

 

首先,自然界病毒的变异是常态,非洲猪瘟病毒目前已知有24种基因型,而每种基因型都有大量的毒株,这都是变异的结果。24种基因型在非洲大陆全部存在,但是有机会逃出来大闹天宫的只有两种基因型,即基因I型和基因II型,目前欧洲和我国流行的为基因II型,当然也有部分信息表明,基因I型的失败疫苗毒也在我国存在。


其次,病毒的变异虽然是随机的,但是自然选择留下来的都是传播性更强但毒力更低的毒株。长期以来,非洲猪瘟病毒之所以不被科学界重视,即因为它传播力不强且致死率太高,使其成为一种自限性病毒,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和频率的加剧让病毒搭上了便车。病毒的变异是一种失误,这种概率虽然很小,但是只要基因拷贝或复制次数够多,小概率事件也必然发生。非瘟病毒低毒力变异在东欧野猪群中也常有发现,在欧洲开展的大量的主动和被动监测中,发现一定比例的被扑杀健康野猪是血清阳性,即这些猪是非瘟耐过猪,或者是感染过低毒力毒株的猪。


再次,变异位点是非洲猪瘟常见变异位点。军兽研发现的变异株的变异位点是在CD2v,它是非洲猪瘟病毒的关键毒力基因之一,该位点突变会导致非洲猪瘟病毒失去红细胞吸附(HAD)能力。这个位点突变在国外不同地区都有发现,比如Lv17/WB/Rie1NH/P68OURT88/3都是在CD2v基因发生突变,所以这一类非洲猪瘟毒株被统称为非红细胞吸附非洲猪瘟病毒(non-HAD ASFVs)。并且这些病毒共同的特点是都会导致相似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关节肿胀和皮肤肿块等,而且感染了non-HAD ASFVs之后使用强毒HAD ASFv进行攻毒通常可以免疫。其中在拉脱维亚发现的这个自然变异毒株Lv17/WB/Rie1还曾被尝试开发成家猪疫苗及野猪口服疫苗。


总之,非瘟自然变异的结论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自然变异的出现确实会给非洲猪瘟防控带来更多挑战。在非洲猪瘟病毒已经形成地方性流行的地区,发生低毒力自然变异是常见现象。我国猪群基数特别庞大,也给非洲猪瘟病毒提供了足够多的机会发生变异。低毒力毒株由于临床症状更加隐蔽,发现难度大,并且传播能力更强,因此势必会使得国内非洲猪瘟防控形势更加复杂。

 

资料来源:猪相关

PREV